:::
設備組長 - 設備組 | 2012-12-26 | 人氣:541
【家好閱讀102】國中小班級親子閱讀推廣活動

意者請填妥報名表,於1月11日前洽本校設備組報名。資訊請詳閱附件。
參考網址
http://www.ner.gov.tw/index.php?code= ... il&ids=21&article_id=9980

一、指導單位:教育部
二、主辦單位:國立教育廣播電臺、財團法人感恩社會福利基金會
三、活動顧問:臺南市新化國小楊春禧老師、宜蘭縣岳明國小蔡孟耘老師
桃園縣田心國小周麗珠老師、台北市內湖國小楊靜芳老師
新竹縣中正國小蔡宜倖老師、新北市新泰國中吳淑芬老師
桃園縣光明國中游秀美老師
四、活動目的:
(一) 根據「親子天下」張淨文報導:2012年PIRLS研究計畫主持人、柯華威教授提醒,評比結果顯示,家庭閱讀活動頻率愈高,孩子的成績愈好,我國「親子閱讀活動」的頻率,在所有評比國家中到數第二,是應該加強的部分。本活動即藉由班級閱讀,延伸至家庭閱讀,促進親子閱讀互動。
(二)配合教育部2013年為家庭教育年,特鼓勵國中、國小班級寒假親子閱讀活動,希冀推動書香家庭及學子運動習慣,培育未來主人翁主動學習之腦力及體力。
五、活動對象:公私立國中、國小以班級為單位,偏鄉小校得跨班報名(人數以20人為上限)。
六、實施期程:101學年度寒假及下學期
七、實施方式:全班學生及家長皆完成閱讀挑戰 + 1項體能提升挑戰。
(一)閱讀挑戰
A.學生部分:101學年度寒假起,全班合力讀完100本書籍(書名不重複),其中自然科學類應至少占20%。另,國小高年級,繪本書目不得超出30本;國中階段,漫畫書不計列,資源班可含圖畫書。
B.家長部分:每位學生之家長至少須讀完4本書(書名不重複,合計至多100本),書目由學生推薦,並得與學生所讀相同。導師(指導老師)請配合製作家長閱讀護照,家長完成閱讀之書目,由學生簽字認證。
(二)體能提升:由指導老師訂出班級體能提升挑戰計畫,全班從寒假起確實執行並記錄,計畫難度列為入選參考。
(三)成果訪視:凡家長與學生完成閱讀挑戰並持續進行體能提升計畫之班級,可將書名、體能策略及學校班級資訊於下學期開學後報名,入選班級,本臺將派員至該校見證。閱讀挑戰,家長及學生各隨機抽取3本書目檢視,如能接力合作(不限人次)答出6本書的內容和心得,並展示體能提升成果,即致贈6000元圖書禮券。家長與學生不得相互支援,家長未到場以call-out方式連線。若學生及家長未能完整回答,則致贈1000元圖書禮券。
(四)本活動入選80至100個班級,並優先保留20個名額予101年參與「活力閱讀101」活動未入選之班級,偏鄉學校至少保留30個名額。另備選15個班級,俟入選班級未能挑戰成功,即依序遞補列入訪視。
八、報名方式:電子郵件報名(報名表如附件一)
九、報名時間: 101下學期開學起一個月內受理報名,03月18日截止,04月15日公告入選班級於教育電臺網站。
十、活動行銷:活動內容將安排於本臺兒少節目及新聞播出,另剪輯精彩影音放置於YouTube、Facebook等社群媒體網站。
十一、101年(100年下學期)活動成果摘要
(一)「活力閱讀101」活動總計270班報名,實際實施109班,除台灣本島學校,並有馬祖東莒島、澎湖將軍澳嶼、小琉球、蘭嶼等離島學校參與。
(二)本活動除閱讀體驗,同時促進班級內合作、興趣探索、增加班級圖書資源,並培養口語表達能力。
(三)錄取班級每班皆專文報導,本臺網站相關點閱率超過3萬次。
(四)本活動首度納入家長參與,將閱讀活動帶入家庭,減少家庭看電視的時間,相對增加親子共讀及親子互動。
十二、實施案例分享
(一) 新竹縣清水國小三年級,全班僅6名同學,所讀100本書已跳脫繪本階段,進入純文字閱讀。
(二) 連江縣東莒島東莒國小六年級,全班僅5位同學,所讀書目皆為青少年小說以上程度,並於體能挑戰中,5人於1分鐘內,跳繩一跳二迴旋的次數,累計超過250下。
(三) 新北市新莊區新泰國中914班,自7年級起即大力推廣班級閱讀,不僅不畏基測壓力報名參與,事實證明閱讀與基測成績相輔相成。
(四) 宜蘭縣北成國小1年4班,全班不僅閱讀成績亮眼,並且每個小朋友都學會跳繩,隨心所欲跳到累為止。
(五) 台北市內湖國小506班,全班29位同學都有活力閱讀檔案夾,紀錄閱讀與跳繩的歷程,並且在3分鐘之內,全班累積跳繩成功超過一萬下。
(六)台南市河東國小六溪分校一年乙班家長蘇爸爸不善言辭,和孩子之間說不上話。蘇爸爸感性的說:「孩子參加這個活動,不得不找我共讀。漸漸的,因為陪伴孩子閱讀,關掉電視,與孩子相處時間變長,閱讀真的讓我們看到彼此,開啟父子對話。」蘇同學立刻衝上台前給父親一個大大的擁抱。
(七)閱讀策略推薦如附件二,並請參考小壁虎(蔡孟耘)老師部落格,有關「挑戰一百—閱讀挑戰計畫」part1~part7( http://blog.ilc.edu.tw/blog/blog/1003)